國際組織德國看守協會(Germanwatch) 8日上午在巴黎氣候變遷大會(COP21)上發表2016年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台灣排名第52名,在58個評比國家間,排名倒數第十,列為「非常不佳」(very poor)。
環保署澄清,2016的評比主要是根據去年(2014)的資料,台灣今年已通過《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更提交INDC「國家自定預期貢獻」,明年排名可望提升。
不過,德國看守協會德國與歐盟氣候政策小組領導人楊・柏克 (Jan Burck)受訪時表示,台灣的溫室氣體新政策已納入評估,但因政策才剛通過,減碳成效尚不明顯。而目前在巴黎參與氣候變遷大會的台灣環保聯盟學術委員會召集人徐光蓉表示,台灣在三個評比項目中都是倒數的,顯示政府只是把「節能減碳」當口號,讓台灣在國際減碳潮流中節節敗退。
台灣排名倒數第十 環保署:未反映今年努力成果
德國看守協會與歐洲氣候行動網每年底都會公布全球的氣候變遷指標,揭示各國在減緩氣候變遷的努力。今年最新公布的評比8日出爐,台灣雖較去年上升二名,但卻是倒數第十名,不僅低於中國大陸等排碳大國,也遠低於印尼、印度、馬來西亞等新興工業及發展中國家,環保署特別對此提出回應。
環保署主任秘書謝燕儒解釋,德國看守協會的評鑑指標包括碳排放程度、部門碳排放趨勢、氣候政策、能源效率、和再生能源表現共五大面向15項指標。中國大陸雖然排碳量高,但今年在再生能源與減煤的政策宣示與實際減量上都有明顯的進展,排名才會高過我國。
謝燕儒表示,台灣今年七月通過《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更主動提交INDC「國家自定預期貢獻」,農業、工業、能源等部會均投入節能減碳,這樣的進展可望反映在明年的指標中。
官方證實:不僅看政策 也看實質成果 環團學者: 只說不做 台灣減碳像蝸牛
不過,據本報記者在巴黎氣候大會現場向德國看守協會楊・柏克求證得知,台灣的溫室氣體減量的新政策已納入評估,但因政策才剛通過,減碳成效尚不明顯。而在碳排放計算上,目前則是計算到2013年。
台大教授同時也是德國看守協會在台灣地區的合作學者徐光蓉,以第一手資料指出,台灣在「國家氣候變遷政策」方面的成績是倒數第五名;「CO2排放量與目標比較」倒數第四;「再生能源占總能源比率」則是倒數第七名。
徐光蓉說,台灣今天會輸給後起的國家,是因為政府只把「節能減碳」當口號,但實際作為上,溫室效應氣體排放沒減少,能源效率提升非常慢,再生能源發展幾乎是零。台灣為氣候變遷所做的準備,是「以蝸牛步伐前進」。
看守臺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表示,評比結果反映政府長期在減碳方面缺乏具體改善,讓民眾無感。以太陽能發展來看,廠商申請程序極不便利;交通運輸方面也沒有改進;建築沒有強制節能規定,開發上還是採用傳統工法,甚至破壞野溪水文,根本沒有氣候變遷調適的思維。
對於環保署期望明年排名上升,國內能源研究者指出,「國家氣候變遷政策」指標佔10%,而溫減法僅是能源政策的一環,影響排名作用不大,從實質減碳著手才是重點。
台灣年年評比低 環署:受限自然資源
台灣除了2009年排名曾經達32名外,歷年來都在52左右徘徊,今年的結果並不意外。但環保署還是頗難接受。
農委會林務局森林企劃組組長黃麗萍表示,台灣早已禁伐天然林,僅有極少比例開發作為公共建設,不解為何今年在平均每人伐木產生碳排的分數會大幅降低。
能源局綜合企劃組專門委員李小娟則解釋,台灣積極發展太陽能,但屋頂有限,要往地面發展空間有限。未來風力發電會朝海上發展,預計2030年再生能源設置目標占全國電力系統占26%。
對於印度、印尼等發展中國家,為何能超越台灣,溫室氣體減量管理辦公室技正陳宜佳指出,部份國家本身即擁有天然能源,不需進口,有些國家可大面積種植生質燃料,台灣地狹人稠,發展的空間有限。
但徐光蓉認為,政府忽視台灣擁有全球名列前十名的最佳風場, 日照遠比日本、德國長, 還有許多休耕土地可提供生質燃料, 卻任其荒廢閒置。